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觀畫有感~~(雅俗集~27)


太平洋的晨曦照射到被四度空間所震盪的非物體
油畫棉布 192x1028cm 1983


1971我在美國舉行此生首次個展,行前俗事纏身,心情煩悶,百感交集。

華航波音707黃金航線從松山機場經琉球、東京抵達舊金山。記憶中降落前正是天剛亮的時候,在想睡未睡加上大腦被激活的狀況下,我興奮地看向窗外,清朗空氣的晨曦中,舊金山的屋宇、街道、橋梁、以及碧藍海面上的白帆、飛鷗,乍見之下真是如臨仙境。

1983,臺北市立美術館開館,象徵台灣美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事前我們一些朋友已獲邀去參觀這個具有國際性現代美術館形式的新建築,巨大高聳的牆面以及寬闊的展場,令人對未來產生許多的期待。戰後,沉睡中的『台灣美術』將要如何面對這個龐然大物?於是,基於我自1960年代的『畫外畫會』到1982的『現代畫學會』持續提倡現代藝術的活動力,此刻,不正是我應該再展雄心抱負的時候嗎?

開館展我提出這幅“太平洋的晨曦照射到被四度空間所震盪的非物體”,被擺在顯眼的中位,開幕時許多朋友向我表示訝異的讚美,只是有不少人駐足畫前卻看不懂畫中的隱喻和象徵。



本畫中,宇宙雲堆裡露出了微微曙光,這正是我第一次從飛機上鳥瞰舊金山的影像;畫中壯闊的太平洋海面,綿延的台灣中央山脈橫亙其間,耀眼陽光造成黃色面與藍色面的立體效果;那特殊的十字型光芒是攝影機才能產生的現象。海平面上的幾何形飄浮物以及下方橫置的摺紙物,都是『非物體』的錯覺畫。



最特別的是這些山腰前飄浮著的雲朵,但見朵朵之內又有錯覺性的幾何圖形連接著,顯然是一朵一朵的洞,而不是飄浮的立體物象,這也是矛盾之處;我努力嘗試將所有的這些『非物體』錯覺畫彼此前後交疊,這正是代表我思想中對於四度空間的困惑,也是我1980-1984鑽研的課題和創作上重要的里程碑。最後,全圖兩側再以『紅橙黃綠藍靛紫』大面積的色條向外延伸放射出光芒;中段如大塊巧克力般的褐色,則是用來壓制整幅畫的強烈色彩。



我兒子蘇匯宇(1976 -- ),七歲的他看到這幅大畫時,很天真地喊出『哇賽,好偉大呀!』,因為在家裡無法將四幅200號連接的畫同時展開看到全貌,幸而在展場接起來以後相當符和我的原意,頗為欣慰!


撰文 蘇新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光臨本站並發表意見,您的意見不會馬上秀出來,待站長同意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