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8日 星期六

藝評 - 陳浚豪

是我心目中的達利
蘇新田「循環空間」繪畫回顧展有感 作者.陳浚豪

2007-03-26
●圖1,左起,蘇新田夫人、蘇新田大型海報、北美館館長黃才郎以及手持攝影機的蘇匯宇。


原本這篇文章,阿浚是要寫年輕的跨領域藝術家蘇匯宇(如圖1),但一場蘇新田「巡迴空間」繪畫回顧展的開幕,帶給我極大的衝擊。阿浚想讓大家先認識蘇匯宇的父親蘇新田,這位「台灣的達利」。

台灣的藝術圈最近一直都很「冷」。九○年代初曾有過畫廊的榮景,現在只有北京看得到。但在3月10日下午3時,阿浚目睹蘇新田個展開幕的熱絡場面,那是許久不見的藝術盛況。套用北京的說法,真是「火熱」。


或許,阿浚當天因情緒不穩以致影響思緒,不夠客觀,不過說真的,常參加國內大小展覽開幕的阿浚,已經很久沒有感受由展覽所釋放出的熱度。

許 多展覽的開幕就算人多卻呈現冷場。「冷場」意指觀者面對展覽作品時往往反應冷淡或冷感,像是在看報紙或瀏覽網頁般的隨意翻看,在移動中的腳步下快速離開展 場,完全沒有佇足欣賞,更沒有情感攝受(像牛一樣凝望)的狀態。但在蘇老師的展場,觀者沈沁循環空間的另一世界。欣賞過程中,阿浚遇到北美館黃才郎館長, 我隨口說到,「蘇新田老師像是台灣的達利。」

那天蘇老師的展覽開幕現場,人潮一波又一波,擠滿了開幕現場,展場開幕後更是十分熱絡。人潮踴躍,開幕現場略顯狹小,蘇老師帶著一頂黑色的棒球帽,看起來十分有活力。

一開場,蘇老師的說話意正詞嚴卻不失時代幽默感,以及身為長輩的那種厚重、殷切而直接了當的說話語氣。他語帶諷刺地送了一紙袋給台北市副市長、副議長,袋子裡裝有他的畫冊,以及長期研究製作的世界歷史圖表,指出要為台灣及在地藝術家在世界歷史中找到定位。

接著,他也送給北美館館長,指出要給在地老一輩的藝術家在台灣的地位,要了解「畫外畫會」等,並說這1A展廳往往是給國外藝術展使用,「我堅持要在這裡展出,難道我的展覽不夠國際水準」。此話一出,現場掌聲熱烈四起,蘇老師說了很多振奮人心的話,掌聲不斷響起,雖然當時沒有錄音,但感受到那盡是肺腑之言,心有戚戚焉。

註一:1966年,剛從師大美術系畢業的蘇新田,與林瑞明、許懷賜、馬凱照等人所組成「畫外畫會」。他們認為繪畫、雕塑等傳統媒材區分,已非藝術表現的唯一途徑,此刻應在形式與媒材上邁向更無所規限的表現,對傳統藝術形式進行徹底的破壞。「畫外畫會」的思想為:「古今中外的人類經驗,無不是我們吸收的對象,超現實、抽象畫、普普、歐普無 不在我們的吞併之列」,其方法是:「碾過它們,了解它們」,主張「不斷的破壞與創造」,才能得到新的創作方向。否定傳統藝術價值,其思想基礎是歐洲前衛理論。認為藝術創作必須發自藝術家內心的真實感覺,因此認定因襲或模仿都是進步的障礙。這一派藝術家相信,發展必須不斷突破,不斷革命,包括突破自己先前 的藝術形式與思想。

開幕後,走進展場,細細佇足觀看他完整的創作發展路線,以及極具個人風格的作品。嘗試了解後,發現蘇老師對創作上的絕對堅持、自主性以及自信心,來自經年累月在繪畫上、知識上的長期研究,如同科學家、歷史學家的鑽研,跨界的思惟,但以藝術的形式呈現他對世界的觀察角度,豐厚的繪畫觀念與油畫技巧,加上令人折服的狂狷與氣勢,他儼然已是我心中尋覓已久的大師。

其實,台灣每個世代都不乏大師級的藝術家,但是在地藝術家並沒有受到大環境的重視,記得過去在唸現代藝術史時,幾乎全然以西方論述為主,舉例的藝術家也是老外,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大師,因為西化教育成功使然,不是嗎?

當然,阿浚並非要冒犯這些西方的大師,只是台灣島上的藝術英雄(雌)、大師前輩們在哪裡?為何並沒有被自己的政府、教育領導所認定、肯定,並編入美術教材,進一步設立些個別美術館予以表揚。

特別是首都台北,標榜國際城市,卻沒有太多藝術展館與特殊的藝術氛圍,也沒有以在地藝術家作為美術館名稱的,像是台北縣的朱銘美術館,如果有去過紐約的朋友,應該不會忘記中央公園旁數十間逛不完的美術館、博物館;去過北京的朋友也應該不會忘記,那充斥藝術家以及火熱展覽的798藝術特區,試問台北呢?

(阿浚常有奇怪的想法,覺得大台北還需要多蓋幾間美術館,典藏台灣不同世代的藝術家作品,例如最好有台灣3/40年代、5/60年代、7/80年代美術館等,這樣台灣的老百姓才能常常看到台灣出產的大師,了解自身的現代藝術史不是嗎?各縣市都有文化中心,但請問你到其他縣市時會去嗎?若各縣市都有在地藝術家的美術館,如嘉義的陳澄波等,而不是文化中心,是否會比較好呢?)

蘇老師的演說,情緒中充滿正義感,直指文化要害、藝術痛處,讓許多人意猶未盡,我的雙手拍到紅腫,情緒有如義憤填膺,許久沒看到這樣的熱烈景象,這樣難得的熱場,在蘇老師鏗鏘有力的說話中,至今猶在耳際,迴盪不已。

久聞蘇新田老師的英名,遲遲未能親炙他的風采,這一天,我目睹了他的魅力。我還問蘇匯宇,有這麼令人佩服、了不起的父親,壓力會不會很大?其實,阿浚之前對蘇老師以及他的創作是陌生的,感覺上,蘇老師像是蟄伏十幾年,全心全意將心思體力投注到繪畫創作與研究的世界,以特有跨界思惟,提出一系列關於思索宇宙時空、虛實相依、內外互圍的關係理論,進而用畫筆從已知的科學知識中,探討宇宙時空精彩變幻的循環問題。

●圖3,平常為重量級或國際特展的1A展覽室,展出蘇新田「循環空間」繪畫回顧展,展出53件油畫作品,展期至6月24日。阿浚攝。

觀看蘇老師在北美館完整的回顧展,展場的設計似乎也呼應展覽的主題,隨著展場動線而移動、而循環,看見了藝術家創作階段的衍化、融合與推展,從整個脈絡分析,蘇老師就像是一本現代美術教材。

1940年,蘇新田出生於雲林縣北港鎮,1962年進入師大美術系就讀(蘇匯宇1998年畢業於師大美術系),年輕時投入前衛創作路線。1967是「循環空間」觀念的萌芽階段,在蘇老師的著作「循環空間」畫冊一書裡(1998年出版)有詳細的闡述。

1971年,他在美國第一次發表「循環空間」觀念的作品,1973在台北省立博物館的個展全然投入此課題的創作展出。1981他離開教職,得以專心務力、決心投入這樣的繪畫研究與創造。所探索的「循環空間」,試圖解開浩瀚宇宙的奧秘。

●圖4,至大無外,1973,油彩、畫布,167x121cm,錯覺時期,匯宇提供。

早期是運用「塊面幾何」的錯覺藝術(圖4)來探索空間的潛在性,漸漸地發展出「使內部連通到外部」連接外在文明與自然世界。目前正在北美館展出的作品涵蓋了蘇老師從1972年至2006年間,所創作的53件油畫作品。從「錯覺循環、非物體、深度錯覺、多重世界、空間迴旋、循環水平線」六個層次,更搭配展出蘇老師親自整理撰寫的世界歷史圖例、表格與資料(如圖5),多角度呈現對於世界觀的獨到見解。在蘇老師的論述裡,他說對「循環空間」的課題,主要採取兩個方向,其一是使用扭曲與錯覺的方法在繪畫中做出循環空間的想像圖;其二是使用各式的透視圖法表現多重重力的世界。

●圖5,蘇老師仔細解說在展場呈現的世界歷史圖表時,像是一位歷史學家,也像是科學家,阿浚攝。

展覽所呈現的是一個透過繪畫所呈現的多向度世界,和我們日常認知的世界大相逕庭。除了展覽作品本身,其所涉及的,像是「錯覺」、「重力重構」、「空間迴旋」(圖6)、「相對論」、「四度空間」、「超空間」、「超現實」等各種思想觀念。不但能飽滿你的視覺感,也充實您的知識慾。

●圖6,環繞十方世界,蘇新田,173x173cm,2006,匯宇提供。

●圖7,蘇新田老師的循環空間作品呈自然、天候的超現實,阿浚攝於北美館。

蘇老師在有限的大畫布上用扎實的繪畫功力描繪居住環境與大自然間的相互關係,以特有的空間變位、多重視點之觀念型構出線條彎曲、看似斷裂實則連續的循環空間,充滿空間與環境間的多重曖昧感,創造出超現實般的藝術宇宙,每一幅作品就像是一座座令人驚異的迷宮花園,讓觀者的想像力得以無限延伸。對於現場的展出作品,阿浚在這裡不多贅述,希望大家撥空前往台北市立美術館,用雙眼直接感受畫布上的另一個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感謝您光臨本站並發表意見,您的意見不會馬上秀出來,待站長同意後公布。